还记得特朗普执政时期对中国挥舞的关税大棒吗?当时他以“美国优先”的口号,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一定的关税,试图通过贸易制裁遏制中国的发展。
然而,五年过去了,中国并没有因此停滞不前,反而在多个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
2024年初,中国政府出台了一项重磅政策——政府采购新规,这一政策不仅在国内引发了广泛关注,更在全世界内引起了震动。
这项新规的核心在于严格限制进口产品参与政府采购,同时要求境内生产的组件成本占比达到80%以上,并且关键组件和工序必须在国内完成。这一系列措施直击美国供应链霸权的七寸,标志着中国制造业正在从“世界工厂”向“全球技术创新中心”迈进。
过去,许多外企通过在华组装、贴牌等方式规避政策限制,将进口产品伪装成“国产”参与政府采购。
新规明确规定,只有在中国境内生产的商品才有资格参与政府采购,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外企再也不能通过简单的组装来蒙混过关。
这一规定直接针对那些依赖进口核心零部件的企业。例如,在汽车制造领域,许多外企虽然在国内建厂,但关键零部件仍依赖进口。
新规要求境内生产的组件成本占比不低于80%,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企业一定将更多生产环节转移到国内,以此来降低对进口的依赖。
这一点最为关键。新规要求关键工序和组件必须在国内完成,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外企如果想继续在中国市场立足,就必须将核心技术转移到国内,或者与中国企业合作开发本土化解决方案。
长期以来,外企在中国市场的成功特别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完善的供应链体系。然而,随着新规的出台,这种局面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
过去,外企可以通过进口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技术赚取高额利润。新规实施后,这一些企业不得不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本地化生产中,导致利润率大幅下降。
对于那些不愿或没办法实现本地化的外企来说,新规无疑是一道“生死关”。例如,在高端芯片领域,一些外企如果没办法实现关键工序的国产化,就将彻底失去中国市场。
新规不仅影响单个企业,还可能会引起整个供应链的重构。例如,在汽车制造领域,一些跨国公司在大多数情况下要重新规划全球供应链布局,将更多产能转移到中国。
新规的出台为中国公司可以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政策支持下,许多本土公司开始在核心技术领域发力。
中芯国际近年来在先进制程工艺上取得重大突破,其14纳米制程芯片已实现量产,部分产品性能已接近国际领先水平。华为昇腾AI芯片也在政策支持下迅速占领市场。
在重型机械领域,中国企业已掌握多项核心技术。例如,宏海号龙门吊的最大吊装能力达到2.2万吨,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龙门吊之一。
宁德时代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占据领头羊,其产品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出口至欧美等发达国家。
过去,中国制造业给人的印象是“低端制造”,主要是依靠廉价劳动力和低附加值加工环节。然而,随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中国制造业正在向高精尖领域迈进。
重型龙门吊是造船业的关键设备,其技术水平必然的联系到国家造船能力。目前全球90%的重型龙门吊由中国公司制作,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龙门吊供应商。
中国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通过这一技术,电力能轻松实现远距离、无损耗传输。目前全球新建的特高压输电线%采用的是中国技术。
继电保护技术是保障电网安全运作的关键技术。中国的继电保护设施已出口至全球多个国家,成为许多国家电网的核心设备。
长期以来,美国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和资本优势,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崛起,这种霸权正在受到挑战。
美国在许多关键技术领域曾一直处在垄断地位。然而,随着中国在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突破,这种垄断正在被打破。
新规的出台迫使许多外企将更多产能转移到中国,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美国设计+中国制造”的模式。
对于美国企业来说,新规的出台意味着他们必重新审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并做出相应调整。
许多美国企业慢慢的开始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力度,以适应新规的要求。例如,在汽车制造领域,通用汽车已宣布将在中国投资建设新的研发中心。
面对新规的压力,一些美国公司开始寻求与中国企业的技术合作。例如,在新能源领域,特斯拉与中国电池企业展开了深入合作。
对于那些不愿或没办法实现本地化的美国企业来说,新规无疑是一道“生死关”。例如,在高端芯片领域,一些美国公司若是没办法实现关键工序的国产化,就将彻底失去中国市场。
从表面上看,政府采购新规只是对中国企业的政策支持。但从长远来看,这一政策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标志着中国正在从“世界工厂”向“全球技术创新中心”迈进。
通过新规的实施,中国企业不仅获得了更多的市场机会,还被逼上了技术创新的道路。这种转变不仅有利于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也将对全球供应链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制造早已不再是过去那个低端加工的形象。在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中国已经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
未来,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和技术水平的不断的提高,中国制造必将迎来更加辉煌明天。